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行业新闻

陶瓷砖5A新国标深度解读:材料科学视角下的行业变革与挑战
发布时间:2025-10-24
										
									
			技术分级驱动质量革命,陶瓷行业迎来价值重构关键节点
			近日,GB/T 45817-2025《消费品质量分级 陶瓷砖》国家标准的发布引发行业广泛关注。这一将于2025年12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标准,首次建立3A、4A、5A三级质量分级体系,旨在通过科学、量化的指标定义“好瓷砖”的标准。
作为行业技术人员,我们有必要穿透营销喧嚣,从材料科学和产业升级的深度把脉新国标的技术内涵与行业影响。
			一、5A标准的技术本质:从模糊表述到精确量化
			新国标的核心突破在于将以往模糊的质量评价转化为精确测量的性能指标。在陶瓷材料领域,这意味着对粉体原料、工艺控制和成品性能的全流程量化管理。
			辊棒印控制(≤0.18mm) 是5A级瓷砖最具挑战性的指标之一。这一要求直指陶瓷生产中的长期痛点——釉面平整度问题。从材料学角度,辊棒印的成因涉及坯釉适应性、烧成曲线控制等多重因素。
			要达到5A标准,企业需从原料配方和工艺控制入手,优化釉料配方提高熔融粘度,调整烧成制度减少高温变形,并对窑炉辊棒进行精密校准。
			平整度要求(≤0.5mm) 相比现行国标最严格的要求提高了4倍,这对坯体成分均匀性和干燥收缩一致性提出极高要求。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粉料制备源头入手,控制原料颗粒分布和水分均匀性,避免压制成型后应力集中导致变形。
粉体材料的均匀性是实现5A级平整度的基础。原料颗粒的粒度分布直接影响坯体烧结收缩行为,当粉体粒径集中在特定分布区间时,可显著提高成型密度均匀性,将干燥收缩率波动范围降低至0.1%以内,为满足5A级平整度要求提供了材料基础。
			二、行业洗牌的技术动因:质量分级加速产能优化
			5A新国标实施后,行业将面临显著的技术分水岭。据行业估算,一条生产线为满足5A标准,日均技改成本可能增加超过15万元,年投入超4000万元。这种成本压力将对技术储备不足的中小企业形成严峻挑战。
			从技术角度看,5A标准对应的质量要求需要企业具备全方位的技术能力:
			原料稳定性控制是基础。陶瓷产品的性能一致性直接取决于原料化学组成的稳定性。通过引入在线检测和自动配料系统,实现原料成分实时监控,确保不同批次原料成分波动范围控制在0.5%以内,为下游企业满足5A标准提供基础材料保障。
			工艺精度提升是关键。达到5A级辊棒印要求(≤0.18mm)需要施釉环节的精密控制。目前行业领先企业已开始采用高精度螺杆泵替代传统齿轮泵,实现釉量控制精度从±5%提升至±1%,并结合压力闭环控制,显著降低釉面波动。
检测能力升级是保障。5A标准引入的多项新指标需要企业配备相应检测设备。如耐污染持久性测试需模拟多种污染源,耐磨性测试需精确测量磨损体积。这些检测能力建设成为企业达标的基本门槛。
			三、认证体系的双轨制挑战:技术壁垒还是市场机遇?
			新国标实施初期呈现“双轨并行”格局:一方面是由行业协会主导的完整认证体系,包含工厂勘察、产品抽样和年度监督;另一方面是企业自行送样获得的第三方检测报告。这种双重路径在权威性和严谨度上存在客观差异。
			对制造企业而言,选择何种认证路径取决于技术实力和市场定位。全流程认证更适合定位高端的品牌企业,其认证覆盖生产一致性和持续稳定性;而单批次检测则可作为中小企业逐步升级的过渡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5A标准目前是推荐性国标(GB/T),而非强制性标准(GB)。这一属性决定了其初期实施将更多依赖市场驱动而非监管强制。对于技术型企业,这意味着可以通过提前布局抢占高端市场认知;对于价格敏感型企业,则需权衡投入产出比,选择适合的等级进行认证。
			四、隐藏的技术盲区与未来升级方向
			尽管5A标准在技术上前进了一大步,但仍存在一定的覆盖盲区。例如,标准目前主要针对吸水率≤3%的陶瓷砖,而未将吸水率>3%的陶质内墙砖纳入分级体系。从材料应用角度,不同吸水率产品对应不同使用场景,这一局限可能影响标准的全面性。
			此外,5A标准主要关注单体材料性能,而对系统应用性能的关注相对有限。陶瓷砖作为建筑装饰材料,其最终表现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还受到铺贴工艺、接缝处理等系统因素影响。
未来标准升级可能向两个方向拓展:一是增加对功能性能(如抗菌、光催化)的量化分级;二是强化与应用标准(如铺贴规范)的衔接。目前已有相关团体标准出台,如《陶瓷砖密缝粘贴工程技术规程》将铺贴缝隙分为一级(小于0.5mm)和二级(0.7mm),未来可能与产品标准形成协同。
			五、理性应对:分级布局而非盲目追高
			面对新国标,企业的理性策略应是“分级管理,战略布局”。并非所有产品都需追求5A认证,而应根据产品定位和技术基础选择适当等级。
			对于旗舰产品,应瞄准5A认证,将其作为技术实力的标杆。这意味着需要全方位优化原料选择、工艺控制和品质管理。
			对于主流产品,4A级可能是更具性价比的选择。这一等级仍显著优于传统“优等品”,但技术门槛和成本增加相对可控。
			对于入门产品,首要任务是确保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避免盲目升级导致成本不适配市场定位。
在粉体材料领域,通过优化粉体颗粒级配和表面改性技术,可以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满足不同等级的技术要求。例如,通过精确控制粉体粒径分布和形貌特征,可改善坯体成型密度均匀性,从而在合理成本范围内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平衡。
			结语:走向价值竞争的新时代
			5A新国标的实施标志着中国陶瓷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的重要转折。对于行业技术人员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必须不断提升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机遇在于价值认同将取代低价竞争,为专注创新的企业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
			未来五年,随着标准实施深入,我们预计行业将呈现“金字塔型”分层格局:顶部是少数掌握核心技术的5A级企业,中部是具备特色优势的4A级企业,底部是满足基本要求的3A级企业。每一种定位都有其生存空间,关键在于构建与定位相匹配的技术体系。
陶瓷行业的质量革命已经到来,唯有拥抱标准、深耕技术的企业,才能在变革中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