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行业新闻
多孔氮化硅陶瓷的制备科学:从微结构调控到性能平衡
发布时间:2025-07-29
多孔氮化硅陶瓷(Porous Si₃N₄ Ceramics)的制备本质是一场微结构调控的艺术——既要保留氮化硅固有的高强度、耐高温、抗热震特性,又要通过可控气孔赋予其低介电损耗、高透波性等功能。这种“结构-功能”一体化需求催生了多样化的制备工艺,其核心矛盾在于:如何在提升气孔率的同时,避免力学性能的崩塌? 本文将深入解析主流制备方法的科学原理与技术突破。
通过添加可分解/挥发的造孔剂(如淀粉、酚醛树脂、锯末),在烧结过程中占据空间并形成气孔。其性能调控遵循以下规律:
● 造孔剂种类与孔结构关联性:
○ 有机造孔剂(淀粉、PMMA微球):形成闭孔或半开孔,孔径分布均匀(0.2–5 μm),弯曲强度可达125–235 MPa;
○ 无机造孔剂(活性炭、碳酸盐):产生开孔结构,孔径较大(1–40 μm),但强度损失显著(60–226MPa);
○ 纤维类造孔剂(锯末):形成定向椭圆孔,孔隙率>70%时仍保持60 MPa强度,优于活性炭体系。
● 粒径-孔隙率-强度的三角关系:
造孔剂类型 |
粒径范围 (μm) |
孔隙率 (%) |
弯曲强度 (MPa) |
酚醛树脂 |
75–150 |
36–53 |
125–235 |
淀粉 |
5–18 |
43–55 |
35–160 |
锯末 |
300 |
70 |
60 |
技术瓶颈:气孔分布均匀性差,高孔隙率(>60%)时易出现力学性能断崖式下降。
以廉价SiO₂和碳粉为原料,通过反应 3SiO₂ + 6C + 2N₂ → Si₃N₄ + 6CO 实现原位成孔:
● 反应失重效应:44%的质量损失形成天然孔隙,气孔率可达55–65%;
● 微观结构调控关键:
○ SiO₂粒径↓ → 棒状β-Si₃N₄晶粒长径比↑ → 晶粒搭接更紧密 → 弯曲强度↑(可达100 MPa);
○ 硅粉添加(10–25wt%)→ 抑制游离硅生成 → 减少收缩率(从15%降至8%)→ 提升形状稳定性。
● 环保与经济性优势:可利用木材等生物碳源,制备仿生多孔结构。
利用有机单体聚合固化浆料,形成三维网络骨架:
● 突破性进展:
○ 氧化硅溶胶包覆Si₃N₄粉体 → 抑制高温氧化 → 实现空气气氛烧结(无需氮气保护);
○ β-Si₃N₄棒晶定向生长 → 构建“梁架式”孔隙结构 → 气孔率50%时强度>100 MPa。
● 工艺缺陷:干燥收缩率>8%,复杂部件易开裂;排胶过程易产生内应力。
烧结温度与保温时间显著影响α→β相变程度和气孔演化:
● 相变与致密化的竞争机制:
烧结温度 (℃) |
保温时间 (min) |
气孔率 (%) |
弯曲强度 (MPa) |
1 750 |
60 |
52 |
85 |
1 900 |
15 |
49 |
106 |
1 900 |
60 |
44 |
115 |
● 优化策略:1900℃短时保温(15min)→ 保留高气孔率(49%)同时实现β-Si₃N₄棒晶充分生长 → 强度提升25%。
引入YbF₃、LaF₃等稀土添加剂,实现双重功能:
1. 晶界净化:与SiO₂/MgO反应生成气态SiF₄逸出 → 晶界玻璃相含量↓ → 高温强度提升20%;
2. 相变催化:促进α→β转化及棒晶生长 → 开孔率提升至70%(传统方法≤60%)。
● 氮化硅纤维表面改性: 环己六醇接枝 → 氨基化 → 酸酐羧基化 → 形成活性表面;
● 碳化硅纳米颗粒修饰: 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硅烷+γ-脲基丙基硅烷 → 表面引入环氧基/脲基;
● 原位交联机制:环氧基与羧基反应 → 构建Si₃N₄纤维-SiC颗粒三维网络 → 断裂韧性达6.5 MPa·m¹/²(提升40%)。
● 冰晶模板效应:浆料冷冻 → 冰晶生长排挤固相颗粒 → 形成直通孔道;
● 孔结构调控:冷冻速率↑ → 冰晶尺寸↓ → 孔径↓(从50 μm降至5 μm)→ 比表面积↑(>20 m²/g)。
● 功能层设计:
○ 表层:添加纳米造孔剂(粒径<1 μm)→ 形成微孔(0.2–0.5 μm)→ 提升表面硬度;
○ 芯部:混合粗颗粒造孔剂(粒径50–100 μm)→ 构建大孔(10–40 μm)→ 降低密度。
结合两种成孔机制:
○ 碳热还原产生纳米级开孔(孔径0.1–1 μm);
○ 造孔剂形成微米级闭孔(孔径5–20 μm)→ 气孔率65%时抗压强度>50 MPa。
○ 分段升温策略:
快速升温至1100℃ → 慢速升温至1500℃ → 0.6℃/min缓升至1780℃
避免过早致密化,保留气孔通道;
○ 超高温短时烧结: 1850℃保温<10min → 抑制晶界相过度生长 → 减少闭孔球化。
○ 蜡模浸涂-撒砂技术: 金属模具涂石蜡 → 浸渍Si₃N₄浆料 → 喷撒粗粉 → 循环15层 → 熔蜡脱模 → 获得5mm厚异形坯体;
○ 应用实例:雷达罩(孔隙率45%,介电常数4.5)。
方法 |
原料成本优势 |
性能妥协点 |
碳热还原法 |
SiO₂替代Si₃N₄(降本70%) |
强度波动大(±15%) |
废料再生 |
回收硅泥/切削粉(利用率>90%) |
需添加纯化剂(成本↑10%) |
低温空气烧结 |
省去氮气保护(能耗↓30%) |
气孔率上限降至40% |
○ 相变-成孔协同模型:建立α→β相变动力学与气孔演化的数学关联,实现仿真驱动工艺优化;
○ AI辅助造孔剂设计:机器学习预测造孔剂分解路径与残留物影响,避免晶界污染;
○ 电磁场辅助成型:磁场定向排列β-Si₃N₄棒晶 → 构建各向异性孔隙 → 透波性能提升50%。
多孔氮化硅陶瓷的制备,本质上是在致密化与成孔、强度与功能、成本与性能三重矛盾中寻找平衡点的过程。当前技术突破已表明:
○ 造孔剂法通过梯度设计与多级造孔,正突破55%气孔率下的强度极限;
○ 碳热还原法凭借原料革新,在保证70%孔隙率的同时将成本压缩至传统工艺的1/3;
○ 凝胶注模+稀土活化的组合策略,正在解决复杂部件成型与高温强度的兼容难题。
然而,真正的技术制高点仍在于对β-Si₃N₄棒晶生长与气孔构型的原子级操控——当每一根棒晶的取向、每一个气孔的形貌都成为可设计的变量时,多孔氮化硅陶瓷才能从“可用材料”蜕变为“理想结构功能体”。
正如波音公司在其宽频天线罩项目中所验证的:气孔不仅是减重的工具,更是电磁波调控的工程元件。未来战场上的每一束雷达波穿过氮化硅陶瓷的路径,或许早在烧结炉的温控曲线中就已注定。